
江苏连云港:大数据模型赋能治理驾驶员“带病”上路
“这是已判决的刑事犯罪记录人员信息,这是目前从事出租车、网约车等驾驶人员的信息,将二者放到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里面碰撞,就能立刻筛查出有犯罪记录的驾驶员……”近日,江苏省连云港市检察院组织人大代表调研检察工作。在市交通运输局指挥中心,一名工作人员向参加观摩的全国人大代表、连云港汽车运输有限公司新浦汽车总站副站长于丽婕和10余名市人大代表等,介绍“交通运输领域从业资格人员法律监督模型”使用情况。
这个模型源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检察院办理的一起案件。2023年9月,海州区检察院对所办案件开展“回头看”,发现一起抢劫案的被告人孙某是一名网约车司机,但案件判决后,他的网约车驾驶员从业资格并未被吊销。这显然不符合《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从事网约车服务的驾驶员应当符合无暴力犯罪记录的规定。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海州区检察院经走访连云港市交通运输局后获悉,目前刑事处罚、行政处罚与行政许可之间的信息不畅,出租车营运公司、打车软件公司、交通运输部门均无法直接获取驾驶员的违法犯罪记录,因此导致部分驾驶员“带病”上路。
海州区内出租车、网约车驾驶员有一万余人,而刑事案件的数据更是庞大,如何将“带病”上路的驾驶员找出来?海州区检察院决定向大数据借智借力,搭建了“交通运输领域从业资格人员法律监督模型”。经运用该模型比对,筛查出全市疑似应当撤销而未被撤销的驾驶员67名。经连云港市检察院指定,海州区检察院向市交通运输局制发检察建议。该局收到检察建议后,经严格审核,撤销了23名“问题司机”的从业资格。
2024年初,连云港市检察院和海州区检察院分别与市交通运输局会签相关协作协议,将该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向交通运输部门开放共享。模型共享后,连云港市交通运输局进一步扩大数据筛查范围,将筛查信息扩大至道路旅客运输、道路货物运输、道路危险品运输等范围,获取信息16万余条。截至目前,该局已依法撤销118名“问题司机”从业资格,并严格规范新入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工作,不同意从业资格申请27件。
“一个数据模型,促使检察与交通两部门深度融合,共同为春运回家路增添一份安全出行的保障!”于丽婕代表在现场观摩后深有感触地说。
河南许昌:依托办案加大司机从业资格审查力度
“我们与相关部门建立了常态化信息沟通机制,动态掌控全市出租车、网约车、城市公交汽电车、经营性道路客运驾驶员的年龄、涉罪、涉毒等情况,并加强从业资格监督管理。”近日,河南省许昌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许昌市检察院检察官回访时表示。
2024年4月,许昌市检察院案管部门在开展交通肇事犯罪数据专项分析时,发现个别涉案人员身份为出租车司机,可能违反出租车驾驶员从业禁止的有关规定。“发现线索后,我们第一时间走访出租车公司,获取许昌市主城区出租车驾驶员名录1300余条,通过与检察业务应用系统中的刑事检察数据比对,发现涉罪信息25条,并将这些线索移交公益诉讼检察部门。”案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4年5月,许昌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依法立案,并展开调查。经查,该市行政监管部门仅在驾驶员从业资格证申办环节要求申请人提供无犯罪记录证明并承诺真实有效,即可发证并延续注册,未按照有关规定对驾驶员是否具备安全运营条件进行有效的常态化监管核查,从业资格监管存在漏洞。自2012年开始发证以来,该市从未撤销过从业资格证。
据此,许昌市检察院向该市交通运输局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处置不符合从业资格的驾驶员,筛查出租车、网约车驾驶员合法资质,加强出租车、网络预约平台公司监管。
收到检察建议后,许昌市交通运输局经与市检察院沟通,将筛查对象扩大到城市公交汽电车和经营性道路客运驾驶员群体,筛查范围从许昌市中心城区扩大到全市,从业禁止情形除涉罪外又增加了涉毒。通过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许昌市交通运输局将全市2012年以来出租车、网约车、城市公交汽电车、经营性道路客运等驾驶员从业注册信息与涉罪、涉毒人员数据进行碰撞比对,最终锁定应撤销从业资格人员119人。
许昌市交通运输局依法撤销相关人员从业资格并进行公告,责令相关公司和平台严格依法依规执行从业禁止制度,同时与检察、公安等部门建立常态化信息沟通机制,实现从业资格事前办理、事中监督、事后处置动态监管。
(来源:检察日报·检察新闻版 作者:卢志坚 孙鑫鑫 宗申 刘立新 胡庆标 周丽芳)